【边疆时空】卢鹏 | 滇越边民跨境流动及其特征——基于“江外三猛屯”哈尼族的实证研究
【边疆时空】刘海洋 | 文化变迁视角下的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为例
【边疆时空】于耀洲 | 由“积极抗日”向“抗日”与“反共”并重的转变——再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杨德明
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和双语对比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研究项目五项。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著作三部。
景萍
新疆大学语言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近年来语言研究和翻译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红楼梦》各种版本的语言翻译、文化翻译、译本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文献目前尚无学者整理、分析和探讨。本文遵循宏观与微观、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维译本《红楼梦》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对维译本《红楼梦》的翻译研究状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今后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的新领域和新途径提供线索。
关键词:维译本 《红楼梦》 翻译研究
一、引言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译本之多,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无与匹敌。目前该书已被翻译成英、德、法、俄、日、韩、泰、西班牙等几十种外文译本。海外译本主要有摘译、节译和全译3种形式。有学者研究发现,虽然《红楼梦》已有多种语言的全译本,但从目前国内翻译研究的情况来看,却只有6种语言的翻译研究文献,文献数量达1347篇(包含专著和论文集12部),其中英译本的研究文献最多,占到了所有研究文献的97%以上,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版本的研究文献总计不过20余篇。如著作类文献主要有刘婧的《社会符号学视域下〈红楼梦〉文化内容的英译》和严苡丹的《〈红楼梦〉亲属称谓语的英译研究》等。
除此之外,《红楼梦》国内少数民族文字译本也达10余种,涉及朝鲜文、蒙古文、维吾尔文、藏文、哈萨克文、锡伯文和满文,其中蒙古文本《红楼梦》是最早的少数民族语译本。具体译本情况如下:
1974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了文学翻译和语言问题座谈会,会上组建了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红楼梦》翻译小组。1975年7月起,维吾尔文《红楼梦》开始由新疆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至1979年3月全部出齐,共计八卷。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20多年间,维译本《红楼梦》的翻译研究断断续续,直至2010年后才有了较快的发展。
本文遵循宏观与微观、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统计,梳理了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的大致过程,对翻译研究文献的概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对今后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方面的新领域和新途径提出参考见解。
二、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笔者以“红楼梦”及“维译本”“维吾尔文”“维译”“维吾尔语”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了1985至2015年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又通过相关文献和相关作者的进一步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25篇,其中硕士论文8篇。
(一)文献发表的时间
根据表2的数据显示,加之对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1.从文献发表的时间来看,国内第一篇研究维译本《红楼梦》翻译情况的论文应该是李绍年先生1990年发表在《语言与翻译》第4期上的《〈红楼梦〉翻译探索》,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举例说明的方式,首先探讨了《红楼梦》书名的翻译,然后讨论了《红楼梦》中人名的移译问题,最后谈到了熟语的翻译,并提出了维译本《红楼梦》中熟语翻译的3种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对等译法,同时也就熟语或典故翻译中出现的一些欠妥之处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究。1991年第1期《语言与翻译》上,李绍年又连载了该文的下半部分:《〈红楼梦〉翻译探索(续)》,采用汉、维吾尔、哈萨克3种语言对比分析的方法,运用大量实例继续就《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翻译、宗教术语的翻译和一般词语的翻译等3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在其后的1993年和1994年,李绍年又相继发表了《〈红楼梦〉翻译学刍议》和《迷离幻境“真事隐”——金陵十二钗判词译文初析》,其中《〈红楼梦〉翻译学刍议》一文在国内首次提出建立“《红楼梦》翻译学”的倡议,利用分类法和定义法对“《红楼梦》翻译学”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其学术范畴、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具有如此宽广的学术视野的确是难能可贵。可以说,李绍年先生对于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做了较好的奠基工作,为后人打开了研究视野,提供了研究方法。在他英年早逝之后,他的遗作《〈红楼梦〉翻译学概说》在1995年第2期《语言与翻译》上刊发,从语言、文化、翻译内容和翻译方法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红楼梦》翻译学”进行了理论架构和实践探索。
2.从研究文献的发展情况来看,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主要有3个阶段:
(1)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是1990—1995年间,共发表论文6篇,以李绍年为代表,主要文献有李绍年的《〈红楼梦〉翻译探索》《〈红楼梦〉翻译探索(续)》《〈红楼梦〉翻译学刍议》《迷离幻境‘真事隐’——金陵十二钗判词译文初析》《〈红楼梦〉翻译学概说》以及廖泽余的《〈红楼梦〉维译本熟语翻译抉微》。
(2)起步阶段。即2001—2009年间,共发表论文6篇,这一阶段以梁伟为代表,主要有梁伟的《〈红楼梦〉中某些修辞格的维译——兼谈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论〈红楼梦〉维译中归化策略的运用》《汉维文学翻译中明晰化现象发生原因探析》、祁玲、马翠玲的《‘什么’在维译本〈红楼梦〉中的译法》、巩晓的《〈红楼梦〉中的成语及其维译方法研究》以及阿依努尔·乃比江的硕士论文《〈红楼梦〉中称谓语及其维译研究》。
(3)发展阶段。时间跨度为2010年至今,共产生论文13篇(其中硕士论文7篇),以硕士毕业论文为代表。这一阶段的研究文献数量多于前20年之总和。主要有李少平的《〈红楼梦〉维吾尔语译本的文化翻译》和《〈红楼梦〉维吾尔语译本的语用学分析》、王文敏的《从文化图式视角探析〈红楼梦〉典故翻译》、梁伟的《〈红楼梦〉佛教内容维译中的语境因素与顺应策略》、马晓红、马海国的《汉语与维吾尔语比喻辞格喻体来源比较——以〈红楼梦〉维译本为例》以及硕士生张妍哲的《〈红楼梦〉中委婉语及其维译研究》、狮艾力的《维译本〈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李媛媛的《浅析〈红楼梦〉中歇后语的维译技巧》等毕业论文。
(二)文献作者的分布
25篇研究文献,共有18位作者。作者当中,有长期从事少数民族双语翻译的编辑和高校教师,也有在读硕士生。18位作者中,李绍年著有5篇论文,梁伟著有4篇论文,李少平和狮艾力各有两篇论文。以上4位作者共著有13篇论文,占到了文献总数的52%。其余14名作者(含有合著作者)共著有12篇论文,只占文献总数的48%。通过阅读几位主要作者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李绍年先生学识渊博,行文旁征博引,分析贴切透彻;梁伟富有想象力,行文中不乏真情流露,中心突出;李少平善于运用新理论新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举例鲜活,归纳到位。其他作者也都各有千秋。
(三)文献期刊的分布
25篇文献之中,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有17篇,学位论文8篇。具体情况如下:
从表3可以看出,《语言与翻译》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一个专门刊登语言翻译类研究文献的学术刊物,共发表了9篇有关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的论文(占到文献总数的52.9%),为《红楼梦》维译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而高端的交流平台,可以说发挥出了主力军的作用。喀什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了3篇,占到了总数的17.6%。统计数据反映出如下问题:1.学术刊物分布较为集中。《语言与翻译》就刊发了一多半的研究文献。2.高水平学术刊物较少。除了《语言与翻译》外,只有《新疆大学学报》一家CSSCI期刊,且只发表了一篇文献。3.刊发此类研究文章的学术刊物数量较少。由于受少数民族文字翻译研究的限制,刊发此类研究论文的学术交流平台很少。
此外,数据显示,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的关注范围还是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新疆,其中新疆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所占比例达75%。
(四)文献主题的分析
现有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文献所涉及的主题还是比较丰富的。具体分析阐述如下:
1.《红楼梦》翻译总论
李绍年先生的4篇文章都是此类文献,即《〈红楼梦〉翻译探索》《〈红楼梦〉翻译探索(续)》《〈红楼梦〉翻译学刍议》《〈红楼梦〉翻译学概说》。这些文章既进行了翻译理论探索,也进行了翻译实践总结。此外,李少平的《〈红楼梦〉维吾尔语译本的语用学分析》则通过对维译本《红楼梦》中称谓语、委婉语和熟语的具体分析,阐述了语用学理论对翻译过程的指导作用,即有利于解释相关文化内涵。
2.《红楼梦》翻译技巧
梁伟的3篇文章应归为此类文献:《论〈红楼梦〉维译中归化策略的运用》一文通过文化词语的替换、联想意义的重建和诗歌形式的重构这3方面举例分析,说明了归化翻译策略在维译本《红楼梦》中的广泛运用,揭示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汉维文学翻译中明晰化现象发生原因探析》一文结合维译本《红楼梦》的翻译实践,着重探究了文学翻译中的明晰化(也叫外显化,即克服原语和译语之间的语言文化隔阂,化隐为显、化虚为实)现象,指出明晰化是涉及翻译共性的普遍现象,而明晰化现象的发生原因主要有结构因素、行文习惯、文化冲突和审美取向等4个方面;《〈红楼梦〉佛教内容维译中的语境因素与顺应策略》一文则从比利时学者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语境顺应理论出发,探讨了维译本《红楼梦》中佛教文化意象的翻译问题,提出了音译传真、文化置换、增补引申和减值传递4个翻译策略。
3.《红楼梦》熟语(俗语)翻译
廖泽余先生的《〈红楼梦〉维译本熟语翻译抉微》从维译本《红楼梦》中选取了大量的熟语译例(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俚语),探讨了维译本在翻译这些熟语时所运用的翻译方法:借译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仿译法等,其中对于书中某些熟语的翻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狮艾力的硕士论文《维译本〈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运用其导师王德怀先生所创立的“显影翻译法”,分5个章节较为系统地对书中的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其范围基本同“熟语”)翻译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
4.《红楼梦》歇后语翻译
有关《红楼梦》歇后语翻译的文献主要有李媛媛的硕士论文《浅析〈红楼梦〉中歇后语的维译技巧》和狮艾力的文章《维译本〈红楼梦〉歇后语翻译初探》。李媛媛重点分析了维译本《红楼梦》中歇后语的翻译手段,对于小说中一些歇后语的翻译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狮艾力的文章较为简短,着重举例分析了歇后语在《红楼梦》中的运用以及维译本的翻译特色。
5.《红楼梦》修辞格翻译
梁伟的《〈红楼梦〉中某些修辞格的维译——兼谈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和马晓红、马海国的《汉语与维吾尔语比喻辞格喻体来源比较——以〈红楼梦〉维译本为例》主要谈论《红楼梦》修辞格翻译。梁伟在举例分析《红楼梦》中所用修辞格:析字、仿词、双关和飞白的同时,讨论了文学作品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提出要很好把握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辩证关系,在译文语言允许的范围内,扬长避短,采取创造性的变通补偿手段,以追求意义或其他效果趋于完美。马晓红等则重点选取比喻辞格,将维译本《红楼梦》作为参照对象,对汉语、维吾尔语中一些常见的喻体和喻义进行了梳理和比较,探究了其共性和个性。
6.《红楼梦》成语翻译
《红楼梦》中共运用汉语四字格成语720多条,巩晓的《〈红楼梦〉中的成语及其维译方法研究》和景玥的《浅谈〈红楼梦〉中的成语翻译方法》都是选取维译本《红楼梦》中的典型译例,分析探讨了维译本所运用的灵活多样的翻译手法,比如借用法、直译法、意译法、仿译法等。汉语成语的意义一般包括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有时还会涉及相关的文化含义,所以翻译时要想很好地兼顾到三者的确很难。据巩晓初步统计,维译本《红楼梦》中,运用借用法翻译的约占7%,运用直译法翻译的约占72%,运用意译法翻译的约占21%。
7.《红楼梦》诗词翻译
诗歌翻译历来都是译者最为头疼的事。因为译者不但要精通源语,还要有很高的译入语水平。正像一些翻译界前辈们所言,译诗的译者自己必须是诗人,或至少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且对诗歌很在行。关于《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李绍年先生《迷离幻境“真事隐”——金陵十二钗判词译文初析》一文以维译本《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共14首判词为例,洋洋洒洒万余文字,分析了译诗的艺术性与灵活性,指出了译诗的基本要求:研究—思考—理解,同时也表达出了对维译本《红楼梦》译诗的遗憾,那就是难以将原文的深层隐意表达出来,而这无法译述的内容恰恰是判词中最为精彩、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周楠的硕士论文《〈葬花吟〉维译本修辞风格传递管窥》将修辞格分为语义辞格(包括象征、婉曲、呼告)和语形辞格(包括比拟、对比、对偶、双关)两大部分,对比分析了维译本《红楼梦》中《葬花吟》诗句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8.《红楼梦》双关语翻译
张毓的硕士论文《论〈红楼梦〉中双关语的翻译》将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语、语义双关语和形义双关语3个部分,对比分析了维译本《红楼梦》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音译、意译、加注。赛文娟的硕士论文《〈红楼梦〉中的双关语及其维译研究》探讨了双关语的起源和定义,分析了双关语在《红楼梦》中的暗示、揭露和嘲讽功能,最后以维译本《红楼梦》中双关语为例,从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个方面对维译方法进行了对比。
9.《红楼梦》称谓语翻译
阿依努尔·乃比江的硕士论文《〈红楼梦〉中称谓语及其维译研究》在较好地分析了汉维语称谓系统和《红楼梦》中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的基础上,着重探析了维译本《红楼梦》称谓语的翻译策略,即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同时也探讨了翻译中的一些制约因素。
10.《红楼梦》委婉语翻译
《红楼梦》中的委婉语涉及了死亡、疾病、生殖、性事、婚配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清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张妍哲的硕士论文《〈红楼梦〉中委婉语及其维译研究》通过对照汉维语《红楼梦》版本,从修辞学角度出发,对小说中出现的委婉语的类型、功能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梳理归纳出了维译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就如何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源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进行了积极探寻。
11.《红楼梦》典故翻译
王文敏《从文化图式视角探析〈红楼梦〉典故翻译》一文从文化图式入手,根据作者从《红楼梦》中搜寻出的491个典故的维译情况,探讨了维译本《红楼梦》的成功之处及可商榷之处,同时提出以下观点:在翻译事典和语典时,应倾向于源语文化图式;在翻译名典时,应倾向于译入语文化图式。
12.《红楼梦》词语翻译
李少平的《〈红楼梦〉维吾尔语译本的文化翻译》主要从谚语、成语等文化词语的角度分析了维译本《红楼梦》中的文化现象的处理情况,认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互为补充,以求和谐。祁玲、马翠玲的《“什么”在维译本〈红楼梦〉中的译法》着重探讨了“什么”一词在维译本《红楼梦》中的灵活处理,以小见大,提出了翻译要紧密结合语境的观点。
三、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走向
(一)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总量不足
从我们目前收集到的研究文献来看,涉及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的只有25篇论文,且没有一部研究专著或研究论文集出版。与其他语种译本研究相比,数量明显偏少。
2.研究范围不宽
从表4统计数据中,我们在看到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文献所涉及主题较为丰富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研究范围还是不够宽的。比如对维译本《红楼梦》译者翻译思想、翻译效果及其贡献的研究,对维译本《红楼梦》在新疆维吾尔族人民中所产生的阅读影响研究等领域至今尚无人涉及。像维译本《红楼梦》的主要译者之一克里木·霍加先生,只是在他逝世后由郝关中撰写了一篇悼念性文章,其中谈到了他从事《红楼梦》翻译的点点滴滴,特别提到他“但求神似,不求形似”的翻译准则,但对其翻译实践及翻译风格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梳理和挖掘。
3.研究方法不多
从表5我们可以看到,维译本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还较为传统,很少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比如统计法、定量法和语料库研究法等。
4.研究内容不广
通过分析外语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我们发现其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的历时梳理描述研究和分析解释研究;另一类则是从语言学或文化学角度进行的较深层次的微观研究,主要切入点有:(1)语言文字翻译研究,包括诗词曲赋、熟语警句、言语对话、人名地名、修辞特点等;(2)文化内容翻译研究,包括宗教文化、语言文化、社会文化、习俗文化、物质文化等;(3)篇章翻译研究,包括语言衔接、书名回目的翻译等;(4)翻译史实研究,包括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翻译史等。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只是涉猎了(1)和(2)中的部分内容,其研究广度和深度都不理想。
5.研究理论不够
近年来,国外各种翻译理论被引进国内,为《红楼梦》各译本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研究视角。这些翻译理论主要有归化异化论、等效等值论、交际翻译伦、语义翻译论、功能翻译伦、可译性理论、翻译伦理、多元系统理论等等。还有诸如标记学理论、符号学理论、语篇语言学理论、语用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语域理论、顺应理论等语言学理论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宽阔的研究视野。但从目前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情况来看,虽然有个别学者借助了归化异化理论、语用学理论和文化图式理论等进行针对性研究,但还有很多理论没有纳入研究视野。
(二)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的未来走向
审视了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的不足之处,才能够更快地发展。我们认为,从更多理论视角来挖掘维译本《红楼梦》的翻译特色及翻译方法,从而进一步丰富翻译实践和理论将是其未来发展走向。届时,翻译研究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研究的范围会越来越宽广,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也会越来越多。
四、结语
维译本《红楼梦》的翻译研究,从研究领域来看可以算作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从学科归类来看则属于“红学”范畴,其研究前景是广阔而光明的。但目前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的实际情况却是,无论是研究队伍,研究范围,还是研究成果,与其他语种文本的研究现状相比都有着较大的差距。为此,我们要积极从外语译本研究和其他少数民族译本研究中汲取经验,借鉴方法,不断努力,创造出更多的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翻译研究和“红学”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文章原载于《民族翻译》2016年第1期。
责编:杨一晨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